2012年5月27日 星期日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這是講在真空實相的狀態中,沒有五蘊的名目。“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這是講在真空實相的狀態中,沒有十二處的名目。“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這是講在真空實相的狀態中,十八界的名目也不存在。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前面講到,“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既然真空實相無生滅,無垢淨,無增減,那麼一切對立的東西也就都不存在。五蘊是對待法,十二處是對待法,十八界也是對待法,在真空實相中,都無安立處。如果說在真空實相中還有這些名目,那麼真空實相就是對待法,就不是究竟法,就不是平等法。“是故”二字是承上啟下而言,正因為“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所以”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乃至無十八界。

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在佛學上叫做三科法門。佛陀說法,處處都是根據三科法門來開示演說、教化眾生的。所謂三科者,就是三類。

這三科有什麼區別呢?首先,一切萬法總不出色、心二法,凡夫之所以成為凡夫,就是在色、心二法上產生了迷惑、煩惱,造種種業,受種種報。因為迷悟的根源就在色、心二法上,—切佛法都是依色、心二法而展開。從五蘊來說,它是對迷色少、迷心多的眾生而開示的法門。五蘊在佛學上叫做“合色開心”。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法,共十一法,有一類眾生,在這些問題上迷惑比較輕,而在心法上迷惑比較重,所以叫“合色開心”,把十一個色法合成一個。而將心法開為四個:受、想、行、識。這四法,前面的三種是心所,識是心王。心所者,從屬心王,是心王的活動,心理的活動,思想的活動。五蘊,就是針對迷色少、迷心多者而說的法。所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就是要把五蘊突破了,超越了,或者是轉化了,提升了,就能度一切苦厄。

“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昧、觸、法”,叫做十二處,也就是六根、六塵,是心識所生之處,心識依根塵而起,所以叫做十二處。我們的心識不會憑空而有,必須要有一個依託,內依六根,外托六塵,這十二個處所就是心識生起之處。十二處只有一處講到心法,就是“意”。十二處這一法門叫做“合心開色”。把色法展開成為十一法,而把心法合併為一法,就是“意”。這個法門是為迷色多、迷心少者而說。有的眾生就只是在色法上迷惑,所以佛陀為迷心少、迷色多的人說十二處的法門。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這句話中的“乃至”二字,是一種省略的方法,就好像我們現在的省略符號一樣。“無眼界”,乃至到“無意識界”,把六根、六塵、六識加到一起,叫做十八界。佛陀為心色俱迷者說十八界的法門。為什麼叫“十八界”呢?六根、六塵、六識,各有其界限,各有其位置,各司其職,不會錯亂。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接觸,意緣法。耳聽聲起“了別”作用的就是識。我們的每一個活動從根、塵、識三者來說,都是同時作用。眼見色,如果沒有識的了別,青、黃、赤、白,長、短、方、圓,高、低,大、小,無從分別。只有識起了作用,才能夠把顯色、形色辨別清楚。有顏色的色法就叫做顯色,比如說青、黃、赤、白;而長、短、方、圓,大、小、高、低,各有其形狀,就叫形色。

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是凡夫法,是凡夫的生命境界和生活境界。凡夫每時每刻都有許多的事,許多的妄念,許多的煩惱,把它歸結起來,不外乎是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在起作用。“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同時也要照見十二處皆空,度一切苦厄;照見十八界皆空,度一切苦厄。凡夫的修行在色、心二法上下功夫,在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上下功夫。一切法總起來不外色法、心法,所以禪修的法門有三門,心門、色門、息門,禪修從三門入手。

所謂心法,就是觀心;所謂息法,就是數息;所謂色法,就是修不淨觀。禪以此三法為門,是針對凡夫的迷惑而來。

如果我們在甚深般若的指導下,能夠照見五蘊皆空,證得了空相,把握了空性,那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呢?那就是“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一個地方突破了,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了。只要我們在五蘊上破除了執著和障礙,把以五蘊為“我”的觀念破除了,那就不會以十二處為“我”,也不會以十八界為“我”。所以說“空中無色”。因為空相、空性是絕對待、離能所的,只要證得了,把握了,就能度一切苦厄。

節錄自:顯密文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