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0日 星期日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三》
舍利子就是舍利弗,他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是智慧第一。
《心經》是講智慧的經典,所以舍利弗是當機眾。由舍利弗的發問“菩薩如何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觀世音菩薩就說了這部經。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這一段話還是接著“照見五蘊皆空”而來,五蘊皆空怎麼空呢?分為兩個步驟:首先就舉色法,在色法與空兩者之間進行比較。為什麼五蘊皆空呢?因為空與色沒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叫做“不異”。這是第一步,比較淺層次地來認識色與空之間的關係。色與空的關係只是不異,不異就是相同。不說相同,而說不異,道理是一樣的。色為什麼不異空呢?因為色法的存在不是孤立的,是要依賴眾多的條件,才有一個具體事物的發生、存在、發展和消亡。凡是需要條件而存在的事物,它本身就沒有獨立存在的自性,因其自性空,所以說“色不異空”。空也不異色,空為什麼不異色呢?因為空的顯示,也是需要在眾多的條件之下,才能顯示空義,所以說空不自空,色不自色,這兩者是在一個不異的層面來加以說明的。
色法如是,受、想、行、識也是這樣,都是有條件的存在,凡是有條件存在的任何事物都是空無自性,這是第一層意思。色與空,似乎還是兩個東西。
第二層意思,“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與空不是兩件事情,是一件事情,用“即是”來表示,而不是用“不異”來表示,是說色的本身就是空,空的本身就是色,色與空渾然一體。這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一切諸法當體即空,雖然諸法空性宛然,但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這才是般若智慧的本意。
只有把一切事物當體、當下看空了,看到一切事物的實相,才能真正地超越自我,才能真正做到五蘊皆空。
一切事物當體即空這個道理,是學習佛法,修習禪定,度一切苦厄,必須要深刻、真實加以認識的一個根本觀點,這也是佛法的根本觀點。佛法與其他學說根本的區分點就是緣起性空的道理,這就是佛法的大智慧。如果我們將此弄明白了,或者說慢慢地明白了,這就是我們處理生存、生活、生死的大智慧。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我們的生活中,充滿禪悅;我們的生活中,處處顯露著空性;我們生活的每一刻都與空性不異。只有把對空性的認識運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真正地照見五蘊皆空,也才能隨時隨地度一切苦厄。
諸法空相指的就是上面所說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就是諸法真實的相狀,或者狀態。一切法都是緣生緣滅,都沒有自性,無自性故空。一切法的狀態就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種狀態,是一切諸法的原態,本來面目。不隨諸法之生而生,也不隨諸法之滅而滅,所以是“不生不滅”。不因為修行,斷除了煩惱,諸法的空相就變得乾淨了。也不是說心中有煩惱、苦惱,諸法的空相就垢染。諸法空相不隨心淨而淨,不隨垢染而垢,所以叫做“不垢不淨”。不因為是聖者,空相會增加,也不因為是凡夫,空相會減少。這就是“不增不減”。
空相即實相,這個東西很奇妙,雖然我們看不見、摸不著,但它片刻也沒有離開過我們,我們隨時都在接觸它,隨時都處在諸法空相當中,只是我們有迷惑,不能同歸,不能認同。
這裡所指的諸法,既包括前面所講的色、受、想、行、識五蘊,也包括下面所講的十二處、十八界,乃至四諦、十二因緣,菩薩的智與得,都在一切諸法之內。既然是諸法,有為、無為、淨法、染法都包括在其中。我們人類只是諸法中的一法而已;我們每個個體生命,也是諸法中的一法;山河大地、草木叢林、情與無情,都是一法,都在諸法之中,其原態與空相都是一致的。山河大地,宇宙空間,其空相不因其大而大;一粒沙子,一棵小草,其空相不因其小而小。
這個諸法空相,不可思不可議,不是有相不是無相,不是生相不是滅相,一切二元對立的東西都超越了,包括超越本身也超越了,那就是究竟涅槃。
《心經》所講的道理,要從功夫、見地上去理解,去落實,我們的修行就有了方向,有了目標。
什麼是入定呢?坐下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時間的觀念消失了,空間的觀念消失了,不起心,不動念,既不妄想紛飛,又沒有昏沉。一個小時過去了,如同彈指一揮間;一天過去了,如在刹那之間,那就是定。不要把坐中昏昏沉沉、迷迷糊糊的狀態認為是定。入定的心境,就像一潭止水,明明朗朗、清清楚楚、清澈見底,那是對定的境界的一種形容。所謂: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秋天的月亮,清澈的潭水,那就是定心的境界。
定心的境界,不僅僅是定在起作用,慧也在起作用,定慧等持。定慧平等,定慧相資,這樣才會有“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那樣安詳自在的境界出現。行香、坐香、喝茶、吃飯、睡覺、如廁……所有這些生活環節都是用功處,都不要打失正念。只有在三業的任何一個方面、一個時間段、一種生活環境中都能保持專注、清明、綿密,定的境界才有可能出現,空性才會慢慢地呈現出來。
諸法的空相與我們的心念、生活,從來沒有過距離,只因我們的心念被妄想雜念佔據了,這個思想的領地被煩惱盤踞著,所以空性、空相、心的原態顯露不出來。用功的目的就是要把盤踞在我們思想領地的種種妄想雜念一齊打掃乾淨,清除乾淨。說到打掃、清除的時候,各位不要誤會,以為一定要找到一個東西成為對立面,然後儘量地壓抑它、排除它。其實不然。所謂“念起即覺,覺之即無”,不去理它,煩惱自然就不起作用。你越是理它,在意它,越是想消除煩惱,可能它的那種反彈力反而會勝過你正念的力暈。所以要調心,只可以調,不可以把它當作對立面,去硬性地加以抵制。越抵制,越壞事;越抵制,煩惱越多;越抵制,心越是安定不下來,功夫越是不能上路。
用功夫是一件非常長遠的事情,不是一天、兩天,一個七、兩個七就能夠解決所有問題的。功夫要長期作,持之以恆,功夫才能成熟。但是,在見地上它又是刹那間的事情,明白過來了,就不要再走回頭路,要一直堅持,功夫就能進步和提升。
節錄自:顯密文庫
標籤:
佛學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