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7日 星期日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五》



所謂十二因緣和四諦,這都是二乘所修證的法門,同時也是生命境界、生活境界。“無智亦無得。”就是菩薩修證的法門,菩薩的生命、生活境界。直到佛的清淨五蘊所顯現出來的生命境界、生活境界,所有這些內容,都是由“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這一句話貫穿下來的。

十二因緣是緣覺、辟支佛所修的法門。在真空實相中,十二因緣的流轉與還滅之相也是不存在的。十二因緣是眾生生命流轉的全過程。人的生命,人的前世、今生與來世就是由十二因緣的鏈條聯繫起來的。比如說五蘊,色、受、想、行、識,具體到如何流轉三世,是用十二因緣來加以說明的。

十二因緣共有十二件事,都是有因有緣,不是無故生起,不是無中生有。十二因緣的第一個因緣就是“無明”。所謂“無明”,就是我們人生的起點,就是貪、嗔、癡等煩惱。凡夫對煩惱不瞭解,糊裡糊塗,就如同處在一個黑暗的屋子當中,所以說是“無明”。

以“無明”為緣,就生起了“行”,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這十二件事組成一個生命流轉的鏈條。我們處在迷惑中,就生生世世都顧著十二因緣的鏈條流轉不息。

一旦覺醒了,“照見五蘊皆空”了,十二因緣就不是順著走,而是逆著走了。順著走是十二因緣的流轉門,逆著走是十二因緣的還滅門。
五蘊皆空了,十二因緣處於怎麼樣的狀態呢?所謂“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這就是十二因緣的還滅門。

十二因緣又叫十二有支。所謂有者,因為十二因緣是在三界輪回,三界又稱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所謂支,就是分支。這十二因緣按照過去因、現在果,現在因、未來果這樣的一種順序,環環相扣,支支相聯,因果井然不亂。
接下來,“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苦、集,滅、道就是四諦,是聲聞乘所修的法門。苦是果,集是因,這是迷界的因果;滅是果,是涅槃,道是因,是法門,也就是三十七道品。滅是出世的果,道是出世的因,這是悟界的因果。十二因緣也是一樣,按流轉門順觀,十二因緣就是迷界的生命現象;按還滅門逆觀,十二因緣就是悟界的生命現實。四諦中,苦、集是世間,是迷界的因果;滅、道是出世間,是悟界的因果。

學習佛法,處處不離因果,離開了因果,就沒有佛法。處處不離迷悟,離開了轉迷為悟、轉識成智,學習佛法就沒有了內容,沒有了目標。

苦、集、滅、道四諦法是佛教的根本法門。佛陀成道以後,第一次在鹿野苑為五比丘說法,就是說四諦法。苦、集、滅、道四條真理,是佛教思想的支柱。所謂“初轉*輪”,就是宣說四諦的道理。四諦的道理不僅僅是聲聞乘需要修行體悟,它可深可淺,從聲聞一直到菩薩都需要修習。因為四諦法門把世出世間一切因果,以及世間所要斷的、所要修證的都講明白了,所以不管修哪一法,都離不開四諦的道理。

苦,是人間的現實,也是凡夫生命、生活的現實。生為苦本。苦從何而來呢?從集而來。集的什麼東西呢?集的無量劫以來的無明煩惱惡業。集為因,苦為果,知道了苦果就要斷苦因,不斷苦因,苦果就永遠都改變不了。所以說“知苦斷集”,想要消除苦果,就要先從不種苦因開始。這是世間的因果,是從果說到因,因為“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只有從現實的苦果說起,才能夠觸動凡夫的靈魂,才能夠聯繫到生活的現實,知道苦是什麼。

苦的種類多種多樣,有所謂三苦、五苦、八苦、無量諸苦。上了年紀的人,對苦的感悟會很深刻,很真實。如果要說這一肚子的苦水,恐怕三天三夜也說不完。怨誰呢?誰也不要怨,就怨自己種下了苦因,所以就一定要吃這個苦果,這是自作自受,不要怨天尤人。我們每一個人,都在吃自己種的苦果子,儘管苦的程度不同,但沒有一個不苦的人,沒有一件不苦的事,沒有片刻不苦的時間。人就生活在苦海之中,在苦海裡面飄流。彼岸在哪裡呢?何時才能渡出這個苦海呢?懂得苦果從苦因而來,再不種苦因,就可以慢慢地改變這個苦的現狀。如何來斷苦因呢?就要從修道開始。為什麼要修道呢?因為修道可以證涅槃。

世間的因果是知苦斷集,出世間的因果就是慕滅修道。滅就是滅苦,修道就是斷集。修什麼道呢?就是三十七道品,就是八正道。八正道是三十七道品當中八條通往解脫之路。過去我曾經專門講過三十七道品,在一些小冊子上有記錄,各位可以找來看一看,這裡就不再重複。苦要滅,集要斷,滅要證,道要修,但是記住不可執著,有執著就有障礙,有執著就有局限性。有病要吃藥,但病情是在不斷變化,藥方也要隨時調整。如果始終堅持那一味藥,那就執藥成病,是冶不好病的。世間治病都不能有執著,修出世法就更不能執著。我們修出世法的目的就是要破執著。在諸法空相中,不要執著有。苦可滅,集可斷,滅可證,道可修。無修而修,無證而證,一執著就成了毛病,一路走過去,自自然然歸家穩坐。

“無苦、集、滅、道”,這句話是要掃除苦、集、滅、道上執著的觀念。要實證諸法空相,不可執著十二因緣的法門,也不可執著四諦的法門,有執著就與二空所顯的真理相違背。二空者,人空,法空。人要空,法要空,我執要空,法執也要空。

十二因緣與四諦是二乘的法門,智與得是菩薩的法門。菩薩的法門要證真空實相,也不能有執著,所以說“無智亦無得”。“智”是能證的般若,“得”是所證的二空所顯的真理。總而言之一句話,諸法空相,只可無心得,不可有心求。從“照見五蘊皆空”開始,一直到“無智亦無得”,把從凡夫、二乘到菩薩所要修證的真空妙理,盡皆表述出來。

節錄自:顯密文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