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4日 星期六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五)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能淨業障分第十六

佛再進一步說明:「須菩提!若有善男子或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不但不得天人恭敬,卻被人輕賤。為什麼呢?是因為他在前世所種的罪業。既有罪業,則來世應該墮入地獄、惡鬼、畜生三惡道中,受盡苦難。而今以持經功德,減輕他的罪業;其所以被人輕賤,就可以相抵消。不過他漸漸修持,因除果現,罪滅福生,依然可得無上正等正覺。須菩提!我想到前世,歷經了無數無量的劫數。在未遇然燈佛前,曾供養無數量佛,且尊重每一位佛都一樣,無一不全心全意的供養。如果後人持誦此經,見自本性,永離輪迴,他持經所得的功德,比我以前供佛的功德,還勝過無數倍。須菩提!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於後末世,受持讀誦此經,必得無量之功德。此功德我只是約略而言,我如果要詳細說明,則其多有如恒河沙數說不盡,恐怕慧根淺的人,大則誑亂,小則狐疑,反以為我所說的為怪談滑稽之談。須菩提!當知功德,由於經義,應於果報。經義甚深,不可推測;果報甚重,不可思議。」

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那時,須菩提當機稟白佛說:「善男子或善女人已發菩提心的人,如何能常保持這菩提心?又如何能降伏妄念心呢?」佛告訴須菩提說:「菩提心本來人人都具足,只因眾生為塵染所蒙蔽,如一切煩惱、妄想、取捨、貪瞋、嫉妒、人我四相等,佛等應一一為之滅度,所謂無欲,就能住心,亦能降伏妄心。我所謂滅度者,不過指點出真性情,使之自悟,我外不見所愛之眾生,內不見能度之我。而眾生既見性真,則般若觀照,已常住不滅,說到究竟,實無一眾生是我所滅度的。為什麼呢?因為學道的菩薩,若存有滅度眾生之心,則尚存有人我四相,則又要從何發菩提心,又如何能稱為菩薩呢?這又是為什麼呢?須菩提!原因就是性本空寂,發此心的人,不過是自修自悟而成,而在真性中,實在沒有發菩提心之法。」佛又說:「須菩提!你認為我在遇見然燈佛時,有沒有從他那兒學得菩提心法?」須菩提回答說:「沒有。世尊!沒有法可得菩提心,因為菩提心完全是自性自悟,雖在然燈佛所,也是無法可得菩提心法。」佛說:「是的。須菩提!誠如你所說的,實在無法可得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心。須菩提!如果說有方法可得菩提心,那麼然燈佛就不會為我授記,當下就應該傳授我成佛之法。他所以才懸記來世說我方能成佛,並預定來世成佛之名號,稱之為釋迦牟尼。為什麼呢?因為如來的意思,就是本性寂然,不染不著,如其本來,而以釋迦牟尼稱之,最能合其意。如果有人說:如來已得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心,那就錯了。須菩提!就因為實在沒有方法可得此菩提心。須菩提!我所謂的菩提心,是平等真如,實相妙法,不可以有形相見,乃是無實無虛,不可以言語形容,所以我說一切法中,只要能自悟真如,都可稱之為佛法。但是,須菩提!於法不可拘泥於有無,所稱的一切法,實際上並非是一切法,只是假藉一個名,稱之為一切法而已。須菩提!譬如有個人的身體高而且大,真的是大身嗎?」須菩提回答說:「您所說的大身,是有生有滅的,仍是有限量的,如何能稱之為大身?不過假藉一個名,稱之為大身而已。」佛又說:「須菩提!菩薩也是如此,真如清淨才稱之為菩薩。而度生本是菩薩份內的事,如果他執著一念,認為他是菩薩,應該滅度一切眾生,便有我相的觀念,就不能稱之為菩薩。為什麼呢?因為從發心到度生,沒有不是緣成幻成的,實在無法可以得到而使之成為菩薩的,所以我說,一切法中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一切法自然都是佛法。須菩提!如果菩薩說:我應當莊嚴整飾佛的剎土,也是著於相,不可稱之為菩薩。為什麼呢?因為所謂莊嚴佛土,是沒有能莊嚴的人及能莊嚴的法,亦即沒有實性的莊嚴佛土可言,只是假借一個名,稱之為莊嚴而已。須菩提!若菩薩能大徹大悟,通達無我無法的人,即可以稱之為菩薩。」

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佛說:「須菩提!你認為我具有肉眼嗎?」須若提回答說:「是的,世尊!您具有肉眼。」佛說:「須菩提!你認為我具有天眼嗎?」須菩提回答說:「是的,世尊!您具有天眼。」佛說:「須菩提!你認為我具有慧眼嗎?」須菩提回答說:「是的,世尊!您具有慧眼。」佛說:「須菩提!你認為我具有法眼嗎?」須菩提回答說:「是的,世尊!您具有法眼。」佛說:「須菩提!你認為我具有佛眼嗎?」須菩提回答說:「是的,世尊!您具有佛眼。」佛又說:「須菩提!你認為在恒河中所有的沙,我是不是說它是沙呢?」須菩提回答說:「是的,世尊!您說它是沙。」佛說:「那麼,須菩提f如一恒河中所有的沙,如果以其中一粒沙比作一恒河,再以所有恒河中的所有沙,以一粒沙比作一佛世界,你認為這樣的佛世界難道不多嗎?」須菩提回答說:「非常多。世尊!」佛告訴須菩提說:「不必遠說到那麼多的佛世界,就拿你所處的世界來說,所有眾生的心思,隨情而遷,逐境而生,種種心思顛倒妄想,我卻能以清淨的五眼完全看得見,完全知道。為什麼呢?因為所有這些心思,皆是眾生的妄心,並非本性常住的真心,只是假藉一個名,稱之為心罷了。這又為什麼呢?須菩提!常住的真心是寂然不動的,過去的心思不可滯留,現在心思不可執著,未來的心思又不可預期,反觀內照,則三心總不可得。知其不可得,則清淨的般若才會顯出,所謂人心淨而道心生,此方為菩提的真心。」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佛說:「須菩提!如果有人用充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來行布施,你認為此人因所播的因緣而得來的福德多不多?」須菩提回答說:「是的,世尊!此人以這種布施因緣所得的福德非常多。」佛又說:「須菩提!若以有實相的因緣布施,因其心執著於福報,其福報亦因其所施的因緣有限而有時盡的,所以我說他因此所得的福德不多,如果以無住實相布施,以無求福之心布施,正是無為清淨之功德,我說此種福德才是真正的無限。」

離色離相分第二十

佛說:「須菩提!你認為所謂的佛陀,可不可以用圓滿的色身來觀察嗎?」須菩提回答說:「不可以。世尊!如來不可以用圓滿的色身來觀察。為什麼呢?因為您所說的具足色身,雖有三十二相,變化神通,但仍是緣起而非實相,只是假借一個名,稱之為具足色身。」佛又說:「須菩提!你認為我可不可以用圓滿具足諸相來觀察?」須菩提回答說:「不可以。世尊!您不可以用圓滿具足諸相來觀察。為什麼呢?因為您所說的圓滿諸相,亦是緣起而無自性的,只是假借一個名,稱之為具足諸相而已。」

節錄自:http://book.bfnn.org/books/0613.htm#a1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