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7日 星期六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三)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正信希有分第六

須菩提向如來佛稟告說:「世尊!您所說的不住相布施,以及所謂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種無相真空的妙理,一般眾生聽了能瞭解相信嗎?」如來佛聽了就告訴須菩提說:「你不能這樣說。我說的法,雖是深妙,難道都沒有相信的人嗎?不但現在有人相信,將來也是會有的。就是到我死後,後五百歲,有持守戒律廣修福田的人,看到此經中的一章一句,自能信以為真。也就可以知道這種人善根深厚,不僅是一二三四五佛所種的善根,乃是從無量佛所種得來的善根。這種人看到此經的一章一句,而能心淨不亂,心信不疑。須菩提!我確可以洞悉此種淨信眾生是通佛性的,是可以得到如十方虛空漫無天際的無量福德。為什麼呢?因為這些眾生善根純熟,已悟得真空無相的道理,已離開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並且無法相,也無非法相。這又為什麼呢?如果這些眾生,若心有所取相,即著了我人眾生壽者四相;若執著此經章句,也是著了我人眾生壽者四相。若心執偏空,就是固執人死身心皆斷滅,歸於空無的一個錯誤的斷見,也與著四相無異。所以於法相實不應執有也不應執無,才得以悟入性空,自然離法。就因為這個道理,所以我常告訴你們這些比丘,對於我所說的一切法,只是要你們假借此法而離相見性;假借此法使你們度脫生死的苦海。如果你們見了自己的本性,證了涅槃之樂時,就可以捨去此法。就好比編竹筏,渡人過河,到了彼岸就不須要再用筏了。似此佛的正法尚且要捨去,何況不是佛法的世間文詞,又為什麼堅持不捨呢?」

無得無說分第七

佛說:「須菩提!你認為我已得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嗎?你認為我有說一定之法嗎?」須菩提回答說:「就我所知道了解佛您所說的意思,沒有一定的法。而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也沒有一定的法可說。同時,也沒有定法讓如來可說的。為什麼呢?因為您所說的法,是無上菩提之法,可以心悟,而不可以色相取;只可意會,不可以言說;是非法,又是非非法。就是因為這個緣故,不但我師父如來以外,就是一切賢聖,皆用這個無為法自修。只是隨各人所修的程度不同,而所得證悟就有差別。」

依法出生分第八

佛說:「須菩提!如果有人以充滿了大千世界的金銀七寶來行布施,你認為這個人所得的福德難道不多嗎?」須菩提回答說:「世尊!當然是很多。為什麼呢?因為這種福德,是有相的布施,畢竟還是無福德性。然以人世報施的福德而言,所以您說這個人所得的福德多。」如來佛又說:「如果有人,受持此般若經,甚而只要為人演說此經其中的四句偈、四句等,那麼他所得到的福德,比前面說的用大千世界的七寶施福所得福德更多。為什麼呢?須菩提!因為一切諸佛,及成佛的無上正等正覺菩提法,皆從此經緣生的。所以才說般若是諸佛之母。須菩提!但要注意般若並非佛法。意思就是本來就沒有佛法可言,不過藉之以開悟眾生,替它取名為佛法而已。所以所謂的佛法,就不是佛法。

一相無相分第九

佛說:「須菩提,你認為當人在修行須陀洹時,是否要預先思念自己得聲聞初果嗎?」須菩提回答說:「世尊!不會。初得聖果的人,不會起這樣的思念。為什麼呢?因為須陀洹的意思雖稱為入流卻無所入,因其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所以才稱為須陀洹。」佛又說:「須菩提!你認為當人在修行斯陀含,會不會預先思念自己得聲聞第二果呢?」須菩提回答說:「世尊!不會。修行第二聖果的人,不會起這樣的思念。為什麼呢?因為斯陀含的心境,已達於至靜之處,雖然當時的修行還是一生一滅,所以稱之為一往來,實際上已無第二個生滅,心不著生滅之相,所以實無往來。」佛又說:「須菩提!你認為當人在修行阿那含時,會不會預先思念自己已得聲聞第三果呢?」須菩提回答說:「世尊!不會。修行第三聖果的人,不會起這樣的思念。為什麼呢?因為阿那含,心空無我,已斷塵識思惑,六塵四相,一一證空,而無不來之相。所以阿那含意思雖稱為不來,其實是永不來欲界受生的意思。」佛又說:「須菩提!你認為當人在修行阿羅漢時,會不會預先思念自己已得聲聞第四果呢?」須菩提回答說:「世尊!不會。修行第四聖果的人,不會起這樣的思念。為什麼呢?因為阿羅漢已心空相俱滅。既無得道之念,也沒有得果之念,不再感受未來的生死,並不是另外有個實在的自性法,可以稱之為阿羅漢。如果阿羅漢自念得道,即著四相,就不能叫做阿羅漢了。世尊!您曾經這樣說過我:說我遠離一切著相、取相的分別,遠離一切是非,契合真理,已到奧妙之處。在諸弟子中,讚許我為解空第一。是第一個脫盡人我,斷絕此念,離欲的阿羅漢。世尊!我雖蒙師父您如此的稱讚,我確實沒有得了阿羅漢的念頭。世尊!我若有得了阿羅漢的念頭,便是生了妄念,又如何得到六欲皆空的阿羅漢。如果是這樣,您就不會說我是好寂靜的阿蘭那行者,因為我心原無所得,亦無所行,只因本分上一塵不染,以此得名須菩提而已。所以師父您才稱讚我是好寂靜之行者。」

莊嚴淨土分第十

佛說:「須菩提!你認為以前我在與然燈佛會晤時,從他那兒有沒有得法呢?」須菩提回答說:「世尊!您在與然燈佛會晤時,是自修自悟,於法實無所得。」佛又說:「須菩提!你認為菩薩發心從事莊嚴佛土,是不是真的有佛土可莊嚴呢?」須菩提回答說:「不是。世尊!為什麼呢?因為你所說的莊嚴,不是形相莊嚴,不過假藉莊嚴之名而已。」佛又說:「就因為如此,須菩提!所以諸菩薩、摩訶薩應該像這樣一心不亂,生清淨心,不可執著在色聲香味觸法之上生意念。否則便受六塵所蒙蔽、所束縛,妄念旋起,怎麼能清淨呢?原來清淨心,本無所住的。須菩提!譬如有人,其身如須彌山王,你認為他的身形是否很大?」須菩提回答說:「非常大。世尊!但是此人身形雖大,不能稱為大身。為什麼呢?因為他的身形再大,也是有生有滅,終受輪迴;而師父您前面說的非相法身,乃是清淨本心,是真法身,此心包廓太虛,周藏法界,無相無住,豈是須彌山所能比量的嗎?這只不過假藉一個名,稱之為大身而已。」

節錄自:http://book.bfnn.org/books/0613.htm#a0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