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7日 星期三

佛學"第一因"的識見

有一位佛學精湛的學者曾說:「西方科學家以量子力學追尋宇宙中最微細的存在,但在中方佛學者的角度,這學說不能解釋萬有,只能解釋部份"相",因為他們仍然困在"第一因"的死巷內。」

佛教的本體論超脫「第一因」,也超脫物或心的二元論,為什麼?因為第一因企圖尋找宇宙最原始的起因,二元論企圖尋找組成世界的元素,但這些名相,其實都還陷在我們目前的「時間-物質」觀念裡頭,佛教心目中的實相已經超脫這些時間與物質的元素,當然,它也超脫了所謂「神」或有一個高等意識之流的東西。

我們必須清楚所謂「真實存在」或「有自性」的定義為何?首先,它必須無始以來就存在那邊,而且未來也永遠不會消滅,否則不管它存在多久,就都只是「暫時」的存在而已;再來,它不是因為其他東西的存在而存在,而是自己獨立存在的,否則他滅則我滅,當然稱不上真實或有自性。

西方人認為這個東西就是「造物主」,佛教卻不認為這個東西存在,因為這個東西倘若存在,那時間、空間便需要是永恆存在的,但是我們就是無法證明時間、空間的無始性和永久性,所以才必須設定一個「第一因」的造物主,而且時間本身是瞬斷的,物質本身是微渺化無的,因此這個東西不存在。

因此佛教不認為有任何東西是真實存在,且有自性的,這就是「性空」。所以我們這個世界所有形形色色的東西,都不是永恆存在的,也不是有自性的,它們都只是短暫因緣而起的現象,這就是「緣起」-以上就是佛教重要的基本理論:「緣起性空」。

一般人太過於執著世界形形色色的萬相,不知它們並非永恆存在的,也不是有自性的,這就稱為「執有」。修道人太過於執著「諸法皆空」,結過落得斷滅無意識,這就是「執空」。所以我們當知道,這個世界雖然沒有自性,但緣起還是繼續發生的,這兩者合起來才是我們整世界,所以不該執有,也該執空,應該持中間的態度,這就是「中觀」。同時,這個世界沒有本性,它就是由那些短暫緣起的萬相所組成,這便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因此,佛教裡諸多所謂「法非法」、「異非異」……等用語,就是這個原因。

我們會把宇宙「沒有自性」的本質稱為「實相」、「實性」,你會說,它既然不真實存在又沒有自性,怎可稱為「實相」、「實性」?這只是一個比擬的名相之說,宇宙的實相就是沒有實相,宇宙的實性就是沒有實性。

同時,我們會把短暫緣起的現象稱為「妄相」,很多人因而以為緣起現象是不存在的,猶如精神錯亂那樣,其實它指的是它沒有實性,所以為妄相。

節錄自:般若之心--林金郎佛學網

10 則留言:

  1. 此網路上節錄之知見實有錯繆。設無「實相」,設無根本因、根本識,心經所述「空中無色」,便要解釋成「虛空中不存在色法」,豈不成冗言贅語?般若諸經豈不全是空談戲論?

    般若經謂「空」者,其性如空,本來解脫,但其體絕對不空,為眾生之真實心,因此阿含部《央掘魔羅經》卷2有這麼一段:

    「如來真解脫  不空亦如是
     出離一切過  故說解脫空
     如來實不空  離一切煩惱
     及諸天人陰  是故說名空
     嗚呼蚊蚋行  不知真空義
     外道亦修空  尼乾宜默然」
    (CBETA, T02, no. 120, p. 527, c10-15)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30,世尊更詳加說明其眾多體性:「譬如真如遍一切處,無有邊際;……譬如真如真實為性;……譬如真如離境界相而為境界;……譬如真如常住無盡;……譬如真如體性堅固;……譬如真如無所不在;……譬如真如遍一切時;……譬如真如無有一物;……譬如真如體性寂靜;……譬如真如體性無住;……譬如真如與一切法而共相應;……譬如真如不離諸法;……譬如真如普攝諸法;……譬如真如與一切法同其體性;……譬如真如與一切法不相舍離。;……譬如真如不可失壞;……譬如真如遍一切法;……譬如真如遍一切身;……譬如真如體性無生;……譬如真如無所不在;……譬如真如遍成壞劫;……譬如真如盡未來際;……譬如真如遍住三世;……譬如真如遍一切處;……譬如真如無我、我所;……譬如真如無有斷絕;……譬如真如過去非始、未來非末、、現在非異。」(CBETA, T10, no. 279, p. 162, b4-p. 164, b4)

    如果「空」只是性空唯名,沒有實際可言,何必花那麼多言語來說明?

    另外,如果按照哲學對第一因的定義來看,佛教中處處提及那個萬法的本源,名符其實就是第一因,茲引證如下:

    《大乘密嚴經》卷2:「諸仁者。阿賴耶識恒與一切染淨之法而作所依。是諸聖人現法樂住三昧之境人天等趣。諸佛國土悉以為因。」(CBETA, T16, no. 681, p. 738, a4-6)

    《大乘密嚴經》卷3:「阿賴耶識亦復如是,變似一切世間眾色。」(CBETA, T16, no. 681, p. 741, b12-13)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19:「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CBETA, T10, no. 279, p. 102, a21-22)

    若想要深入瞭解的話,請參考「真實如來藏」一書,有緣者當自得會。

    回覆刪除
  2. 補充幾位有修有證的大德評破「惡取空」之文章與講座:

    http://fk2009.pixnet.net/blog/post/28738597-破斥:某網友譭謗「第一因」之言論

    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5/118

    回覆刪除
  3. 請問,從何處看出來,馬鳴菩薩有說如來藏(或無明和合)是第一因?

    其實這問題蠻有意思的,這部論與天台宗判教理論也大有關係,地論宗言法性(真如)為諸法生因,攝論言賴耶為諸法生因,智者大師具判為別教,而開展性具理論。

    《起信論》
    心生滅者,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為阿黎耶識。此識有二種義,能攝一切法,生一切法。云何為二?一者覺義,二者不覺義。

    也就是說,如來藏與無明和合的「為阿黎耶識」,能『生一切法』,這『生一切法』,很難不讓人想到為『第一因』。

    《起信論》
    依本覺故,而有不覺……依不覺故,生三種相,與彼不覺相應不離。云何為三?
    一者無明業相;以依不覺故心動,說名為業。覺則不動。動則有苦,果不離因故。
    二者能見相,以依動故能見,不動則無見。
    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見故,境界妄現,離見則無境界。
    以有境界緣故,復生六種相。云何為六?……

    從這裡可以看出,一切三細六粗的惑與世間相,皆從「不覺」而生,「不覺」依本覺而有,如此,「本覺」難道不是第一因?就算不是生因,必是「依因」。

    如果「依因」不算第一因,那麼,「不覺」之無明是不是第一因呢?

    六祖如下的說法,倒有些像說:真如自性(如來藏)是「第一因」。

    一切萬法,都是真如自性的作用,這種說法,我認為是超越「緣起」說的。

    「緣起」是基於互相依存的~自性起用則不需要互相依存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卷1:「自性能含萬法。名含藏識。若起思量。即是轉識。生六識。出六門。見六塵。如是一十八界。皆從自性起用。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若惡用即眾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CBETA, T48, no. 2008, p. 360, b4-9)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卷1:「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無。眼耳色聲當時即壞。善知識。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CBETA, T48, no. 2008, p. 353, b1-5)

    《大智度論》中說,說有始(有第一因)是不對的,說無始(無第一因)也是不對的。

    說第一因是方便,說無第一因也是方便~
    只要能令眾生契悟真如,皆無不可

    以《起信論》來說,《起信論》「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這種心之作用而生諸法,稱「心」為第一因,我認為也無什麼不可。

    這是從現象界到理體。

    然而,這裡的「第一因」不同於外教的「第一因」。
    就是在,這「心」為第一因,也是空性、不立一法的,一切皆非。

    不能執「實」有,執「實」有只是在現象界中之觀察

    故「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回覆刪除
  4. 有人提出,萬法從空而有,則萬法是如來藏所派生(例如僧肇大師於【寶藏論】便有由真起妄句),如來藏本身雖然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兼且周遍含融,常恆不變;那麼一切色,一切相,一切存在俱是假的,俱是空的,唯有如來藏自性清淨心真實,唯有如來藏自性清淨心不空;亦因為推演至此,既然如來藏自性清淨心是一切所依,便將現象的生起歸於如來藏自性清淨心,如來藏自性清淨心具足一切無量功德,那麼便將一切生死染法的來源,涅槃還滅的法則,都和如來藏自性清淨心拉上關係,儼然將如來藏自性清淨心當作萬法存在的第一因——上帝。
      在未釐清之前,首先我想跟大家談談,為甚麼佛陀不承認有第一因?
      一般來說,所謂第一因,是指祂是一切的最初原因,而祂自己就是自己的原因,所以未有一切之前,祂就已經存在了,因此祂的存在性質是永恆的,無限的;那麼,祂既是一切的因,同時又是一切的果,否則一個只能是〔因〕而不能是〔果〕的祂便有限,因為祂不能成為〔果〕。
      問題來了,那『一切』的因,包不包括時間?若不包括,即時間在未有祂、或不需要祂的情況下也可以自己存在,祂就不是一切的因了;那麼若『一切』是包括時間吧,既然包括時間,當然更沒有所謂時間的前後之分,何來『一切』之『前』?(史蒂芬霍金曾將時間分為實時和虛時,以虛時的無限證明宇宙的本然自足性,但他主要是以量子力學角度詮釋,故僅作參考。)
      若說這個第一因是永恆存在,就祂來說就已經沒有所謂開始;若說無限,也就不能說祂會在甚麼地方存在,因為不可能有比無限更大的地方來包容無限。否則,祂就要面對『開始』之前的『沒有開始』是甚麼情況?若顯現有任何情況,便是有事態存在。即使是『沒有開始』,也是一種『沒有開始』的存在,這種『沒有開始』不可能是一切的因,否則祂就是叫做『開始』,而不是『沒有開始』,但我們卻不能說『沒有開始』不存在。
      以上只是略舉一些簡易的推斷方法供大家參考。
      自西方神學家托瑪斯.阿奎納斯提出『第一因』,『第一推動者』以證明上帝存在後,便已遭到不同的哲學家如休謨、康德等的批判,何況即使證明有第一因,也不能合理地將之歸結為即是上帝(所以上文所說的『祂』非必然地指基督教的上帝,請勿誤會,除非基督徒將上文有關第一因的描述等同其上帝)。最後,西方哲學家唯有承認基督教所說的那位上帝不能為人類理性思辨所能證明,只能作為保證道德實踐、安心安身的信仰對象,最終仍不能保證德與福必然一致(可參考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及牟宗三先生的【圓善論】。)
      而佛陀早就通徹體悟出這種將因果機械地、直線地、實有地描述問題的紕漏所在。龍樹【中論】的觀時品、觀因果品,及解釋【大般若經】的【大智度論】卷三十一等等,都有更深刻、更細緻、更詳盡的闡明,而本人亦曾論述(請參看前文)。
      既然佛陀根本不承認第一因,又怎會承認如來藏是一切有為無為等法來源之因?無為法還有所謂來去的嗎?
      那麼,【楞伽經】中佛陀說:『開引計我諸外道故,說如來藏。』又說:『如來藏是善不善因,能遍興造一切趣生。』及【勝鬘經】中說是生死依(自性清淨章第十三)到底何所指?
      其實佛陀是指空性(非空非不空離種種邊見之性),無相,無作,無願,無行,法性法身種種離淨垢對立的如來藏立場,如明鏡一般,雖湛寂而照,但照而常寂,萬法依空而有,但萬法不即是如來藏;雖不即是如來藏,但又不離如來藏,就像水之與乳交融而成諸法(奶油乳酪醐等),不即不離,性相融通,水是水,乳是乳,但離水無乳,水性顯現,則萬殊相中的其中之一就是乳,見乳方知其本質是水。
      例如虛空現相,非相由空生,而是緣起派生,只是諸法依空顯現,由心識認取了別吧。所以不是諸法『從』空而有,而是『依』空而有,諸法如幻無實自性,映於心田,仍會滅於心田,像來影現,像去影消,虛空本身何曾有過生滅?
      而這才是佛的立場,才能離不實我的妄見妄想來理解如來藏,來體會如來藏,而不會將無對清淨、平等廣大的本心狀態:─如來藏,當成只是一個〔物〕來理解了。

    回覆刪除
  5. “第一因"的外道思想
    所謂第一因外道,就是主張世界萬物成立之原因乃同屬一因的外道。在《提婆菩薩釋楞伽經中外道小乘涅槃論》中指出了二十種外道,個個都推求宇宙萬物的第一因,並且作出自己的解釋。其中第四韋陀論師、第五伊賒那論師、第九女人眷屬論師、第十二摩陀羅論師、第十四僧佉論師、第十五摩醯首羅論師、第二十安荼論師等,所說雖各有異同,然同屬一因外道之部類。他們都認為一切法的生起有一個“第一因",總有一個“能生"萬物的本源,萬物都是由一個本源而衍生出來的。如第五外道伊賒那論師的主張:“以無形相而能生諸有命、無命一切萬物,名為涅槃。"(T32,157a)第十四外道僧佉論師之主張:“如實知從自性生,還入自性,能離一切生死得涅槃,如是從自性生一切眾生。是故外道僧佉說自性是常,能生諸法,是涅槃因。"(T32,157c)這就是外道“非因計因"的“第一因"邪見! 與“第一因"生出萬物的邪見相接近的,要算是“一元論"了,這也占印度哲學的許多流派。如吠陀哲學即主張宇宙之本質為梵,個人主體之本質為我,此兩種本質的原理是同為一體的,這就是“梵我一如"。欲表現此一元論之本質內容實非易事,故有實在(有)、精神(知)、至福(歡喜)等說法的產生。然而,此種絕對本質之一元論,卻難以解釋各種現象界之發生,如物質自然界、苦、惡等人世間的種種現象。判定精神原理(神我)與物質原理(自性)對立之二元論,就是為瞭解決這類問題而應運出現。以上諸論,皆有其自相矛盾之處,都屬於外道之邪見,為佛法所破斥。 於佛法中,無論小乘還是大乘,絕對都沒有這樣的“第一因"或一元論外道之邪見,如《俱舍論》卷六說:“一因生法,決定無有。"(T29,36b)《華嚴經》卷三十說:“彼諸佛子如是知,一切法性常空寂,無有一法能造作,同於諸佛悟無我。"《七佛傳法偈》迦葉佛說:“一切眾生性清淨,從本無生無可滅。"《中論》卷三說:“若眾緣未合,而先有果生者,是事不然,果離因緣故,則名無因果。是故汝說眾緣未合時先有果生者,是事則不然。問曰:因滅變為果者,有何咎?答曰:若因變為果,因即至於果,是則前生因,生已而複生。"(T30,26c)

    回覆刪除
  6. 達摩祖師的《少室六門?血脈論》也說:“問曰:若不見性,念佛、誦經、佈施、持戒、精進、廣興福利,得成佛否?答曰:不得。又問:因何不得?答曰:有少法可得,是有為法,是因果,是受報,是輪回法,不免生死,何時得成佛道!成佛須是見性,若不見性,因果等語,是外道法。若是佛,不習外道法。佛是無業人,無因果。但有少法可得,儘是謗佛,憑何得成?但有住著一心、一能、一解、一見,佛都不許。佛無持犯,心性本空,亦非垢淨,諸法無修無證,無因無果。"(T48,374a)又說:“佛者,亦名法身,亦名本心。此心無形相、無因果、無筋骨,猶如虛空,取不得,不同質礙,不同外道。"(T48,376a) 總之,在大小乘的各種經論中,決定都沒有“第一因"能生一切法的邪見謬論。因為一切法眾緣和合,如幻如化,從本以來不生不滅,真如法性如來藏與生死煩惱一切法,譬如水之與波,都是全體相即全體相具的,生即全生,滅亦全滅,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離波無水可言,離水無波可得。不能說水為波之第一因,也不能說波是由水“衍生"出來,水與波不能成為能生所生之對立。諸法實相,本來如如;真如實性,也是如如;緣起現象,亦複如如。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T9,5c)如《首楞嚴經》卷第二說:“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死生了無所得。"

    回覆刪除
  7. 佛陀是怎樣駁斥第一因造物說的?
    眾所周知,基督教,伊斯蘭教乃至於各民族的神話傳說中都提到有一位造物主創造了世界,或名耶和華,或名阿拉,但在佛教中並不承認這種觀點。《大悲經》梵天品中關於這一點說清了佛教的觀點,大梵天王認為自已創造的世界,佛陀駁斥了這種說法:“佛言。梵天。一切眾生所有怖畏苦切惱害。所謂水火刀風崖岸毒藥。惡獸怨仇人非人畏。及以種種加害。於他常有怖畏。梵天。於意雲何。是汝所作是汝所化是汝所加耶。梵天言。不也世尊。”佛陀的辨斥很簡單,如果你梵天認為世界是你所化,那麽眾生的一切罪惡悲苦皆是汝化,汝是不義的化身而已!這個駁斥邏輯是出於佛陀,如果有眾生認為自已是造物主第一因的話,他理應為世界上的罪惡和眾生的痛苦負責,他將是一切罪惡之源,造物主將是世界上不道德的起源!同理,任何認為世界有第一因的觀點,必須回答這個問題,如何解釋他的不道德不公義問題!
    把如來藏當成世界起源或眾生五蘊十八界起源同樣是荒謬的。
    有人自做聰明地認為如來藏是世界的第一因,這樣他就必然把如來藏當成一切不公正一切罪惡的根源,這是一種無知的誹謗!當然他們可能還會有一些辨解,比如他們會說:世界本來是空幻的,一切有為法本來性空,如來藏造做的世界不過是如夢幻泡影,只是眾生執妄為真而已,只要修得真性,悟得性空,必得解脫!這樣的邏輯表面看似乎合於佛法,但仍然無法為造物主第一因的不道德性質辨護。原因很簡單:如果第一因不造作這個如夢幻的世界的話,就不會有任何如夢幻的眾生執妄為真,他們更不需要畫蛇添足地通過修學佛法來證悟這個夢的虛妄獲得解脫,這完全是多余的。佛說一切法只是度眾生到煩惱彼岸的船而已,如果本無眾生,本無眾生之五蘊,本無世界,何來煩惱,何用佛法之船?想想地獄中受苦的眾生吧,如果他們得知地獄產生的根本原因是:某個“第一因”無緣無故、目的不明地造作了他這個眾生及這個世界的話,他會怎麽想?他一定會懷著最大的嗔心惡毒地詛咒這個造世界的第一因的!!!
    第三、佛法並不試圖回答法界的源頭及眾生界的源頭這一類問題!
    在佛經中從來不試圖解答眾生及世界的起源問題,比如有人問:世界最初是怎樣產生出來的,眾生最初是怎樣產生出來的,是所有的眾生一剎那全部出生呢,還是有先有後,最初的每一個眾生是怎樣的!這一類的問題是一切外道所關心的,但佛法中並不談這個問題,因為這些問題徒增煩惱無益於解脫。佛法關心的是:“如何修行得以解脫”。

    回覆刪除
  8. 佛教徒應該註意“梵我”思想和“梵我”的變種
    梵我,並非佛教概念。而是印度婆羅門教的概念。梵我一如:神學家們從梵天一詞中概括與抽象出一個形而上學的實體“梵”(Brahman),並將其作為世界的最高實在,一切事物的主宰。他們用否定達到肯定的方法(遮詮,即遮其所非),論證梵在本體的意義上是既不具有任何屬性也不表現任何形式;既超越於人類感覺經驗,又不能用邏輯概念或用語言來表達。他們把這個梵和作為人的主體的阿特曼(靈魂,我)結合並相等同,建立了“梵我一如”的原理,其意為:作為外在的、宇宙的終極原因的梵和作為內在的、人的本質或靈魂的阿特曼在本性上是同一的。阿特曼終究應該從梵得到證悟,但是由於人的無明(無知),人對塵世的眷戀,受到業報規律的束縛,因而把梵和我看作了兩種不同的東西,如果人能擯棄社會生活,抑制五情六欲,實行達磨(法)的規定,那麽,他就可以直觀阿特曼的睿智本質,親證梵和我同一,從而獲得解脫。(大百科全書)

    而佛教的說法,卻是“無我”。佛教根據緣起理論,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沒有獨立的、實在的自體,即沒有一個常一主宰的“大我”,也沒有一個永恒自性的“自我”(靈魂)的存在。原始佛教在《相應部經典》中著重論述了佛教的無我論,如“無常是苦,是苦者皆無我”,“此形非自作,亦非他作,乃由因緣而生,因緣滅則滅”。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會自生,而是種種要素的集合體,不是固定不變的、單一的獨立體,而是種種要素剎那剎那依緣而生滅的。他們認為房子是磚瓦木石的結合體,人是由五蘊(色、受、想、行、識)組成的,在這樣的集合體中,沒有常住不變的“我”,故謂無我。

    凡是佛教徒,請認真思維法義,請不要陷入梵我或梵我變種的套套中。例如,有人認為有一個“自性海”,那是本體,是本性,是自性,是覺悟的涅磐等,這其實就是梵我思想的延續而已。

    回覆刪除
  9. 請解釋 "佛教心目中的實相已經超脫這些 [時間與物質的] 元素",
    是誰?是在哪裡? 是在何時?是如何/怎麼超脫時間與空間的元素?

    回覆刪除
    回覆
    1. 只要證明一切法空便行,可去讀《中論》。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