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0日 星期六
盂蘭節及焚燒冥鏹的起源及因由
日前向一位佛學精湛,對各種事物都有精闢獨到見解的學者請益,探討有關盂蘭節及焚燒冥鏹的起源及因由。
他演繹佛家的說法,農曆七月十五日是佛教徒舉行「盂蘭盆法會」供奉佛祖和僧人,濟度六道苦難,以及報謝父母長養慈愛之恩的日子。
據《佛說盂蘭盆經》的記載,「盂蘭盆(ullambana)」是梵語उल्लम्बन,「盂蘭」意思是「倒懸」;「盆」的意思是「救器」,所以,「盂蘭盆」的意思是用來救倒懸痛苦的器物,衍生出來的意思是:用盆子裝滿百味五果,供養佛陀和僧侶,以拯救入地獄的苦難眾生。
有說釋迦牟尼佛有一重要弟子名喚目犍連(簡稱目連),修持甚深,以神通著稱,相傳目連的母親做了很多壞事,死後變成了餓鬼,目連通過神通看到後十分傷心,就運用法力,將一些飯菜拿給母親食用,可是飯一到母親口邊就化為焰灰,目連大聲向釋迦牟尼佛哭救。佛陀告訴他,必須集合眾僧的力量,於每年七月中以百味五果,置於盆中,供養十方僧人,以此般功德,其母方能濟度。目蓮依佛意行事,其母終得解脫。
這種儀式最早從南北朝時代目連救母的功德法會中開始流行,據《佛祖統紀》記載,梁武帝即開始設壇舉行盂蘭盆法會。自此往後,歷代帝王臣民多遵佛制,興盂蘭盆會,以報答父母、祖先恩德。
然而,民間風俗亦有說七月十四(中元)是民間祭祖的日子,及後定為地宮聖誕,而地宮掌管地獄之門,這一天地宮打開地獄之門,也是地獄開門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因此又是鬼節,是中國三大冥節中最重要的一個。這一天有人祭祖、上墳、點荷燈為亡者照回家之路,亦有人供放饅頭及食物給孤魂野鬼。
另外,民間一般人士認為人死後會到陰間為鬼,而親友們怕亡者身無一物,便焚燒一大堆冥錢、紙衣服、紙屋、紙車等紙紮物,可以使往生的親友在陰間得到援助。焚燒冥襁及各式各樣的祭品給亡者是否有用呢?他剖析一般學佛的人士相信,人死後「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隨著亡者生前所造之業,輪迴於六道 ( 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 ) 之中,因此死後不一定為鬼。即使為鬼,能否享用財富亦是說不定。無福德者,盡管給與更多,也無福消受。有福德者,則能得到所需。鬼也分有財鬼、無財鬼、餓鬼等多種,不但是鬼道,六道眾生皆如此。視乎個人的業力,而所受的果報亦有異。但是從較深層次探究,萬事萬物皆因念而起,因念而滅。如果焚燒冥襁及祭品的人是誠心誠意,堅定相信,能把念傳遞到往生的親友處,在彼此的因緣及業力的影響下,很有可能讓祭品在實相中顯現,送達彼岸。
部分節錄自:維基-中元節與盂蘭盆節
標籤:
佛學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